English

科技强军的尖兵

——记总参某通信研究所研究员于全博士
2000-06-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汉俊 本报通讯员 吴旭 关建辉 我有话说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紧握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形象,令多少人铭刻在心。然而,英雄背上那笨重的步话机——50年代我军通信技术落后的缩影,像沉重的铅块,一直压在一个年轻人心底。

1998年11月,这个年轻人和他的伙伴们历尽艰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无线电通信平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成功地实现了我军不同频段、不同体制平台的联通,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使我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走在外军的前面。

这位年轻人叫于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研究所研究员,今年35岁。

1988年夏天,以优秀成绩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波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于全来到法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里摩日大学留学。通过严格复试,他被安排在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这是一个在欧洲通信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研究所,具有世界一流的实验水平。就是在这里,这个入学时令法国人有点瞧不起的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接二连三登上国际学术讲台,不断有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亮相,他研究的可调式光纤藕合器、多功能传感器、光纤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三项成果,引起了国际通信界的关注!

于全在实践中解决了法国巴黎地铁、煤气、电力公司先行网络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并获得了博士论文中5个评语中最高一等——非常出色。他的论文还被定为里摩日大学博士毕业论文范本。于全成为我国1988年公派留法的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

伴随着成功,邀请与挽留也接踵而来。于全的导师为他争取到一个职位,极力说服他留下来当助手。美国加州大学发来邀请函欢迎他去那里的实验室工作。加拿大蒙特列尔大学的教授为于全申请到一份不菲的奖学金,希望他去加拿大深造。然而,于全毅然选择了回国之路,成为同期公派留法70多名留学生中第一个学成回国的博士。这一年,他只有27岁。

回国之后,于全仍然面临很多选择,有的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然而这位军人的后代对人民军队有着很深的感情,尤其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壮烈镜头令他终身难忘、拂之不去!于全深知,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盛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军事通信就没有坚强的国防神经。他义无反顾地穿上“国防绿”,成为国防通信战线上一名“科技兵”。他在献身国防志愿书上深情地写道:“我志愿从军,我坚信自己的选择,现在不后悔,将来不后悔,永远不后悔!”从此,于全踏上了攀登国防科技险峰的艰辛之途。

从事“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研究是于全进行的第一场攻坚战。野战通信网曾作为“七五”和“八五”期间通信科研的重点攻关项目,但有些关键技术问题仍然是“瓶颈”,主要原因是我军通信体制论证手段还比较落后。

1992年底,于全萌发了用计算机模拟野战通信网的念头,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高水准的计算机仿真系统。

于全所在的通信研究所对他十分支持,专门腾出一间实验室,给他配了助手,并拨了30万元专项启动经费。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实验室内静悄悄,人脑和电脑在飞速运转,数字与程序在交错跳动,于全的案头堆满了通信、计算机、运筹学、战术学等方面的参考书籍。

作为系统研究的负责人,他要出思想、出流程,这个过程如同破译自己思维深处的密码。为了赶时间、抢速度,于全没有了星期天、节假日,一天到晚“泡”在实验室。几个月下来,他与课题组成员编写的程序达100多万条,打印出来足有十几公里长。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难探索,“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研究终于成功。

专家认为,这个系统是我军通信总体论证手段的一次飞跃,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有10多个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来,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电子对抗等军事领域,产生了巨大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6年3月,于全又投入到另一场更具挑战性的战役——智能无线电通信平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的研制。

这种“网关”就是运用计算机进行控制,沟通不同体制的电台,实现三军无线电通信的协同。这个课题拿不下来,在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中我军联合作战的通信指挥就要受影响,这是我军军事斗争准备需解决的一个重点,也是世界军事领域中的一个难题。

他提出的论证报告很快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所里给于全筹措了60万元启动资金,于全带领包括2名博士、5名硕士在内的课题组开始攻关。当时国外一些军事强国也在竞相研制,西方某军事强国就投入巨额资金,组织了数百名高层次人才进行攻关。

这是一场紧张而激烈的较量!

课题研究始终需要大量野战电台运行数据为依据。于全和他的课题组顶严寒、冒酷暑,从辽东半岛到青藏高原,从西部戈壁到东海之滨,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根据我军诸兵种现役通信装备战斗运行数据,结合战斗体制编制情况,综合归编,仅各类战斗数据就达50万个!

在系统调试的最后阶段,于全又遇到了一个最顽固的难题:“关”的两个通道不联通时能独立工作,联通却发生“冲突”。于全干脆带领课题组一天三顿吃住在实验室,困了就在平台上打个盹儿,一周时间里,他们参考阅读消化了几十万字的相关资料,对“网关”的几十万个“DSP源”程序又进行了反复检查分析,直到最后一个堡垒被攻克。

1998年11月,于全和课题组成员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无线电通信平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中国军队从此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一流通信技术。

他在这项成果中所用的最新技术,被国际上称为无线通信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其重大的军事价值和广阔的民用前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8年来,这位携笔从戎的归国博士,把报效祖国的一腔热情倾注在科技强军的事业上,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项重大成果问世,攻克了5项通信技术难关,其中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4项创国际先进水平,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我军通信事业作了重大贡献。为此,于全荣立了两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先后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科技干部,并受到总参谋部的表彰。今年4月,他又被评为首届“全军学习成才标兵”。

在科研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科技强军的征途上,于全以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塑造出一个科技尖兵的形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